本篇文章1214字,閱讀大概需要2分鐘
客歲在平遙古城遇到個有意思的事:某陳醋品牌用《山西人吃面不放醋的真實因》這篇軟文,三個月帶動電商販賣額暴漲700%。而同樣賣醋的李老板,花高價找人寫的促銷文案,閱讀量還沒他家店員人數多——癥結就出在你不懂山西商圈的專屬密鑰。
Q:不就是把商品夸出花?和個別軟文有啥差別?
A:差別大著呢!好比刀削面和方便面,看著都是面食,內中乾坤可不一樣。咱拿山西特產舉一個栗子:
維度 | 個別軟文 | 山西定制軟文 |
---|---|---|
文明植入 | "優質紅棗" | "呂梁山的百年棗樹,見過閻錫山的騎兵" |
情緒共鳴 | "買一送一" | "奶奶灶臺邊的棗糕香,是每個汾陽娃的童年GPS" |
轉化打算 | "即時購物" | "掃碼領取老醯兒專屬砍價刀" |
客歲有個做蕎麥枕的晉中廠家,把《喬家大院管家們的護頸秘》做成系列推文,共同"認祖歸宗價"運動,愣是把30元的枕頭賣出了輕奢品的感覺。
第一問:他們懂不懂山西人的"骨子癮"?
看案例庫有沒有《醋都往事》《煤老板的家宴》這一類地域特色選題
試稿時要求用"兀突""待要"等山西方言詞匯自然穿插
是否精準捕捉"上午刀削面下晝打麻將"的生涯場景
第二問:會不會講帶著黃土味的故事?
客歲共同的代寫團隊有個絕活:給每個商品編"三代家史"。比如說賣小米的,從抗戰時期八路軍的小米加步槍,寫到今天農科院的富硒種類,生生把食糧賣出了文明珍藏品的價。
第三問:敢不敢簽效果對賭左券?
優質團隊會供給如許的保障:
坑①:盲目迷信"全網最低價"
某汾酒經銷商圖便宜找9.9元/篇的服侍商,終局20篇軟文全被平臺斷定抄襲,品牌形象直接掉進汾河溝。記著——低于商圈價30%的必有貓膩。
坑②:把文明符號當貼紙用
見過最離譜的案例:賣太谷餅的硬扯武則天故事,批評區都在問"武媚娘和太谷有毛關系"。準確做法是像某老陳醋品牌那樣,把非遺釀制技能拆解成"三蒸三曬七十二時刻"的匠人日志。
坑③:疏忽移動端閱讀場景
山西40歲以上網民占比高,得特殊留意:
公式①:古建+新知
= 云岡石窟的飛天裙擺 VS 古代防潑水面料
公式②:民俗+科技
= 二月二龍仰頭剃頭風俗 VS 智能頭皮檢測儀
公式③:方言+潮流
= "可油捻咧"(真厲害)變身Z世代交際暗號
實測案例:某代縣黃酒廠用《95后后生怎么喝黃酒》系列推文,把傳統酒壇子拍成國潮單品,直播間00后潛伏顧客占比直接沖到35%。
說一句掏心窩的: 客歲幫個做碗托的小作坊改文案,把"山西面食"改成"每個朔州婆姨的嫁妝必修課",美團訂單一周漲了200單。當初掌柜的逢人就念叨:"得虧沒寫'勁道爽滑'這種車轱轆話,要不然這會兒還在小路里打轉呢。"你的山西貨要想沖出娘子關,真得找個懂老醯兒心理的筆桿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