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1256字,閱讀大概需要2分鐘
"天天吭哧吭哧寫文章,閱讀量還不到三位數?"上個月幫友人看公眾號后盾,發現他寫了3年的健康科普號,單篇閱讀量居然還沒樓下奶茶店的開業告訴高。但你知道嗎?《國民日報》有篇五四青年節推文,1.3萬閱讀量里1萬來自微信搜一搜——這潑天的流量,咱個別人也能接??!
良多新手一上來就犯愁:寫疫情防護吧,滿大街都是;寫病毒科普吧,又怕沒人看??蜌q鄭州某醫院公眾號做過測驗:寫《防疫消毒指南》閱讀量200+,改寫成《酒精噴手機竟會爆炸?這一個防疫誤區害慘打工人》直接破2萬+。
爆款選題三因素:
傳統選題 | 場景化改造 | 效果對比 |
---|---|---|
防疫學識科普 | 獨居青年防疫生存指南:從囤菜到云飲酒全攻略 | 閱讀量+500% |
口罩佩帶方法 | 戴口罩眼鏡起霧?眼科醫生親測這3招超管用 | 分享量+300% |
見過最離譜的防疫軟文,開頭就是"據衛健委最新數據表現..."。拜托!受眾刷手機是來找化解方案的,不是來上課的。上海某社區醫院客歲爆紅的《防疫阿姨的絮聒比專家管》就是個正面案例:
內容改造三板斧:
把數據變故事:
專業術語生涯化:
"氣溶膠傳播"改成"電梯里打個噴嚏,病毒可能在氛圍里飄多久"
埋互動鉤子:
"測測你的防疫智商:家里出現陽性患者,第一步該做什么?A.全方位、多維度消殺 B.開窗透風 C.發友人圈"(準確答案藏在文末二維碼里)
客歲杭州某藥店公眾號搞了個神操作:在《家室藥箱清單》里埋了個"防疫物資盤算器",受眾輸入家室人數自動天生采購清單。終局文章被轉發2萬+次,為啥?出于大家都想算算自己囤的連花清瘟夠不夠。
傳播打算三準則:
給個轉發因由:
搜一搜優化技巧:
跨平臺導流:
把文章里的防疫妙招剪成15秒短視頻,抖音發片斷,簡介寫"完整攻略在公眾號XX"
近來扒了20個醫療類公眾號后盾,發現個驚人規律:帶"家室"、"打工人"、"實測"等中心詞的文章,搜一搜流量占比平均達58%。特殊是那些把防疫學識包裝成"省錢攻略"、"懶人妙招"的,搜查轉化率比個別文章高4倍不止。
干了5年醫療新前言,發現個真理:受眾要的不是百科全書,而是能立刻用的生存指南。下次寫防疫軟文時,試著把文章當成給閨蜜的微信語音——告訴她冰箱怎么消毒最費事,教她怎么勸爸媽戴口罩,提醒她哪些防疫用品純屬智商稅。記著,流量密鑰就藏在"關我啥事"和"對我有效"的接壤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