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1172字,閱讀大概需要2分鐘
上周跟開公司的老張飲酒,他拍著大腿喊冤:"開出兩萬月薪招程序員,三個月就收到三份簡歷!"這事兒可不是個例,當初招人難啊,但真的是人才少嗎?看一看這兩個對比案例:
說白了,當初的高手找工作跟相親似的,既要看家底(公司氣力),又要看輿論(公司文明),還得圖個情緒代價(發展遠景)。就像濱州那場校園宣講會,硬是把城市特質和"00后"畢業生掛鉤,現場簽約坦率接飆到70%。
別學某些老板畫大餅:"工資不是癥結"這種話,當初00后聽到就翻白眼??匆豢慈思野碴柕?洹泉涌流"打算,直接把政令拆成三塊:
更絕的是杭州某科技公司,把薪酬寫成《五年買房盤算器@replac=10002》,列清晰月薪、補貼、名目分紅對應能買那里的房子,應聘頁面停頓時長直接翻倍。
作死寫法 | 保命改法 | 效果對比 |
---|---|---|
"誠聘英才" | "給機床找老伴兒" | 點擊率高300% |
"五險一金" | "抱病住院公司墊錢" | 咨詢量漲2倍 |
"團隊年輕化" | "午休開黑缺個打野" | 轉發量多5倍 |
深圳有家小公司更絕,把應聘啟事寫成《老板說再招不到人他就去外賣》,意外爆紅后收到200多份簡歷,此中尚有倆海歸碩士。
客歲蘇州有家廠子搞"反向考核",讓工人給主管打分,終局離職率從25%降到8%。當初的打工人,要的不是供著,而是被尊重。
跟蹤50家公司得出的玄學規律:
濟南某HR發現,在氣象預告App投"暴雨天在家辦公"的崗位廣告,點擊率比平時高70%。反常操作每每有奇效。
干了十年HR,見過太多公司把人才當耗材。切實招人就像談愛情,高薪是彩禮,成漫空間是房子,情緒代價才算是過日子的根本。就像濱州能把人才政令迭代三次,從給錢到給房再到給舞臺,這才算是留住高手的中心。下次試試在應聘頁寫:"來了可能挨罵,但相對不會白挨罵",說不定就有愣頭青帶著改進方案來投簡歷了。畢竟當初的年輕人,寧肯要真話扎心,也不要假話暖心吶!